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3212.“以撒自从他母亲去世后,这才得了安慰”表示一个新状态。这从“得了安慰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“得了安慰”是指一个新状态,因为安慰的状态是一个新的状态。它继前一个状态而来,这一点由“他母亲去世后”来表示。这个新状态是理性层的荣耀状态;正如理性层在良善方面早已得了荣耀,现在理性层在真理方面也得了荣耀。当理性层在良善和真理方面都变成神性时,它就得了荣耀。
至于主在人身或人性方面变成新的,也就是得了荣耀,或也可说,变成神性;凡沉浸于世俗和肉体之爱的人都决不会明白,因而决不相信。像这样的人完全不知道属灵之物或属天之物是什么,甚至不想知道。然而,凡没有沉浸于世俗和肉体之爱的人都能感知到这一点,因为他相信主与父为一,一切神圣之物都从祂发出;因此,祂甚至在人身或人性方面也是神性。凡相信这一点的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到它。
从人重生的状态可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主荣耀的状态,因为人的重生是主之荣耀的一个形像(3043, 3138节)。当人正在重生时,他正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,并正在变新。因此,一旦重生,他就被描述为重生和新造。那时,虽然他还是那张脸,还是那样说话,但他的心智却不同了。一旦他重生,他的心智就向天堂开放;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,连同信一起住在天堂。正是心智使得他成为一个不同的新人。这种状态的改变只能在人的灵里面,不能在他的身体里面被感知到,因为身体只是他灵的覆盖物。当他脱去这覆盖物时,他的灵就会显现;事实上,如果他重生了,他的灵就以完全不同的形式显现。在这种情况下,它是具有无法描述的美丽的爱和仁的可见形式(553节);该形式取代了先前的形式,先前的形式是具有无法描述的丑陋的仇恨和残忍的形式。由此清楚可知一个重生的人,或一个再生或新造的人是什么样,即:他是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新人。
从该形像可在某种程度上对主的荣耀形成某种概念。祂不像人那样重生,而是变成神性,并且从神性之爱本身变成神性,因为祂变成了神性之爱本身。当彼得、雅各和约翰被允许用灵眼,而不是肉眼看到祂时,祂形式的性质便向他们显明;也就是说,当时祂的脸面明亮如日头(马太福音17:2)。这就是祂的神性人身或人性,这一点从那时“有响声从云彩里出来说,这是我的爱子”(马太福音17:5)清楚看出来。“子”是神性人身或人性(参看2628节)。
代表和对应(续)
1835.“亚伯兰就把它们赶走了”表示主把它们赶跑了,这从前面的阐述清楚可知。这也是教会的情形:当它刚刚开始离开仁爱时,邪恶和由此衍生的虚假很容易被赶跑,因为教会仍处于离仁爱没有那么远的状态,所以人们的心智还是相当柔顺的,很容易被弯过来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邪恶和由此衍生的虚假逐渐增长,从而被确认和强化。我将在后面论述这个问题。
主尽可能地不断赶跑邪恶和虚假,但都是通过良心赶跑的。当良心的约束松动时,主能流入所经由的渠道或媒介就不存在了,因为与人同在的主的流注是一种经由仁爱进入良心的流注。不过,一个新的渠道或媒介被形成以取代这仁爱;该渠道或媒介是外在的,也就是说,现在流注经由害怕法律、丧失生命、地位和财富并由此而来的名声而来。但这些不是良心的约束,仅仅是外在约束;外在约束只能使一个人与其他人在同一个社区一起生活,表面上显得很友好,无论他里面是什么样。
这种渠道或媒介,或说这些约束在来世毫无效果,因为在来世,外在事物都被除去,每个人都保持他内在的样子。有非常多的人曾过着道德、文明的生活,没有伤害过任何人,也表现出友好、礼貌的行为,甚至向许多人行过善事;但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,为了地位和财富等等。在来世,这些人就在地狱居民当中,因为他们里面毫无良善和真理,只有邪恶和虚假,事实上有仇恨、报复、残忍和通奸;它们没有显现在世人面前,也就是说,在刚才所提到的害怕,也就是外在约束占上风的情况下没有显现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